路上教會最大的優點,就是「人和」、「以和為貴」。從小會、長執會到團契、禮拜,路上教會非常注重兄姐之間彼此的和睦。若有某件事情引起少數個人或團體的反彈,長執們會尊重這個反彈聲音,甚至暫緩即將要做的事工,直到大家都能接受為止。

其他的優點,還有「願意禱告」、「體貼信徒/自己的軟弱」、「成全與照顧傳道人」。比如說,知道某信徒應該要參與禮拜、但卻要事纏身走不開,信徒就會自己跟上帝禱告請假;教會的事工,覺得自己無能力協助,就退後一線支持傳道或某幾位同工出來做,並為這些人禱告。

基於教會松年比例高、屬於高關懷對象,壯年又是家庭經濟支柱、能參與服事有限,筆者到路上教會服事後,著手學習了解信徒的需要,並從「教育」做出發,對長執、信徒、社區做造就及培育。

 

  1. 主日禮拜

主日禮拜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信徒一旦家裡有要事、或遇農忙、或身體不適常常跟上帝禱告請假,因此,聚會人數起伏大,要透過講道做「信徒教育」困難度也高,往往真正需要接受信徒教育的信徒,跟上帝告假的次數頻繁。單就主日禮拜,筆者將之定位為「大家一起敬拜上帝、大家一起服事上帝、大家一起領受上帝的祝福」。

(1)   禮拜程序:

信徒忙於農務、工作,信徒間平日少有時間交誼,每逢主日來禮拜,即使遲到也要先跟座位前後左右的兄姐寒暄問暖,禮拜進入到殿樂時間,也趕緊跟兄姐道別、要回家煮飯。為了保有信徒可以寒暄問暖、又能全體安靜靜拜上帝,我們從禮拜程序著手改變。2009年度,司琴的前奏曲改為全信徒可吟唱的詩歌,如:新聖詩52聖哉,聖哉,聖哉,殿樂亦同,如:新聖詩92懇求主祢引導我腳步,殿樂後再行平安禮、彼此交誼。如此一來,大家一起成為「聖歌隊」,增加跟司琴一起服事、敬拜的機會。

(2)   特殊禮拜設計:

自2008年起,復活節、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都有設計特殊節期禮拜程序,在禮拜中增加信徒參與服事「獻詩」的機會,以及學生音樂、戲劇的演出。

(3)   講道:

講道經文自2008年起,按照「講道經課集」安排每主日禮拜講道主題,也提早在前一周將下周主日的經文、聖詩等資料刊載在周報上面,讓服事同工可以提早準備。也讓下一周無法來教會禮拜的信徒,可以自己在家中靈修。

(4)   少契參與服事:

根據長執表示,早期路上教會的傳道人都有訓練青少年當司會。當時被訓練的青少年,早已離開路上教會,為了讓這個美好的傳統可以繼續,教會少契輔導謝武君在少契聚會時訓練少契學生念啟應文,並在每主日時少契學生輪流一人上台帶大家啟應。此外,也安排少契學生每月獻詩一次、當招待、拿奉獻袋、司琴、單槍投影、會前練詩等等服事。

  1. 家庭禮拜

路上教會的家庭禮拜,分冬夏令時間。冬令時間是晚上七點半、夏令時間是晚上八點。每逢家庭禮拜時間,筆者前一小時要打電話聯絡信徒、負責開福音車接送信徒、主理禮拜,聯絡與接送信徒事小,因為多半信徒年紀較大、記性不好、騎車走路都不方便,但是,在家庭禮拜中,筆者認為這是一段相當不錯做「成人主日學」的教育時間、以及全教會關懷特定信徒家庭的時間,筆者希望信徒能參與禮拜、並有所回應、而且能一起為該信徒家庭代禱,因此,筆者在2008年起以《長者查經課程》[1]做家庭禮拜教材,與信徒做兼具上課禮拜、關懷的家庭禮拜。

家庭禮拜遇到最大的困難,是遇到農忙期,則需要暫停禮拜,每年兩次農忙期,一次得要休息2-3個月。因此,平均得用一年的時間才能輪得完到信徒家中做禮拜的機會。

  1. 讀經/祈禱會

讀經/祈禱會的由來,是筆者還未就任路上教會傳道前,有幾位沒學過白話字、也不識漢字、但是非常想要讀聖經的二林教會姊妹,她們跟路上教會的長老很要好,拜託這幾個看得懂白話字跟漢字的長老,帶她們讀聖經、認漢字,她們希望能多學點字,才能自己在家裡讀聖經、靈修及祈禱,基於這樣的動機,路上教會林貴味長老跟謝靜長老就和這些信徒開始了這個讀經祈禱會。

在每週兩次的讀經祈禱會裡,流程是這樣的:吟聖詩2首→祈禱(輪流)→讀台語聖經舊約2章、新約兩章→代禱→主禱文結束。讀聖經、唱聖詩、禱告,不是因為信徒要追求聖靈充滿,主要的原因很單純,在於信徒要「學習看漢字讀聖經、學習唱聖詩、學習禱告」。

來讀聖經的信徒,年紀都頗大,早期她們沒有受過日本教育,國民政府來台後,她們的家長要她們照顧年幼的弟妹,所以沒有機會去學校受教育。直到她們信主後,教會傳道先生教她們「白話字」,也因此她們才看得懂聖經,還能吟聖詩。

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沒收白話字聖經,信徒們能藏多少白話字聖詩就藏多少聖詩,能藏多少白話字聖經就藏多少聖經!但是,光是把白話字聖經詩藏起來也沒用,因為她們無法光明正大地讀聖經、吟聖詩!她們警覺到,若再不學漢字,將來恐怕就失去讀聖經、吟聖詩的機會。有警覺性的信徒(如:名譽長老—林貴味長老)遂開始學漢字,沒有時間、機會學漢字的信徒,也只能做一個固定上教會禮拜,「聽」牧師先生講道,「背」聖詩內的歌詞。

剛剛好,筆者以前是講華語、走敬拜讚美路線,既不熟悉台語聖經、也不熟悉台語聖詩,自從受派來路上後,也加入信徒的讀經祈禱行列。以前筆者都拿台語漢字本跟信徒一起讀,讓自己學著讀台語聖經,但後來換拿白話字聖經跟他們一起讀!對信徒而言,來讀經祈禱會是認漢字讀經,對筆者來說,則是認白話字讀經。如此一來,我們在讀經的速度就挺一致,而且一旦無法用快速度讀經時,反而幫助我們的心思更專注在聖經上。

  1. 少年團契

筆者2007年就任路上教會傳道時,教會只有兒童主日學、無少年團契。但是在兒童主日學中,有四位小六~國中生,每次在兒童主日學中跟學生說兒童故事,這幾個學生都興致缺缺,唱歌時亦然。

2008年7月1-5日,筆者帶三位青少年-蘇亭如、蘇郁智、許立穎加入台南中華路教會的福音隊,到蘭嶼椰油教會協助主日學夏令營活動,五天四夜的營會中,這三名青少年感受到團契的美好,回到路上教會後,青年們也開始著手籌組屬於他們自己的少年團契,專收國小六年級以上的學生。2008年8月正式成立,定在每周日中午11點主日禮拜結束後一起午餐,並聚會到下午2點;2009年7月起聚會時間改為每周六晚上7點。

少年團契的學生在成立之後,曾一起參加2009年1月「升級吧!敬拜讚美」營會,學生們學敬拜、打鼓、彈琴、吉他,同年8月參加彰化中會舉辦的「中學生夏令營」,藉此也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上帝。此外,少年團契每一季都有同工會,輔導協助學生一起規劃團契活動內容,每一季也參與二林區青年組的聯合禮拜,少年團契可說是幫助在地學生學習自主、獨立的一個好團體。

但是,少年團契成員中,僅有一位是信徒的孩子,其他都是教會社區事工—課後陪讀班的學生,有些家長並不贊成孩子參與教會少年團契,學生自發性學習的意願低,加上在國中年紀,學生喜歡組成小團體、排斥一些人,因此,目前少年團契穩定性低。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少年團契中的蘇亭如、蘇郁智兩姐弟,雖然來自未信主家庭,但她們的媽媽每周固定帶她們來少契、也來主日禮拜參與服事,而且蘇亭如還當任團契會長及二林區青年組的書記,姐弟倆對信仰有熱忱、也想洗禮;信徒的孩子薛舜澤,也在團契與教會成為很好服事幫手;從陪讀班來的學生黃淑娟,過去放蕩、自信心低,但在少年團契擔任副會長,成績有進步、自信心也增加不少,是目前可協助招呼其他青年來團契的Leader。

少年團契的學生,在主日禮拜中主要的任務,如上文「主日禮拜-少契參與服事」所述,本文不再多做贅述。

  1. 兒童主日學

筆者甫就任路上教會傳道時,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是放在周六下午2點,主日學的學生跟少年團契一樣,多數是來自教會社區事工—課後陪讀班的學生,僅有一戶4個學生是信徒的孩子。當時周六下午要上主日學,跟家庭禮拜一樣,筆者得當司機接送學生,彈琴、教歌、講故事、分班教學[2]。隔年2008年,筆者邀請社區學生家長洪秀玉、多元老師劉伶妃、以及教會黃佳音老師協助輪流講聖經故事和品格故事,主責同工一樣是筆者。直至2009年初,在長執會中選出劉文欽執事擔任主日學校長,為了更落實課後陪讀班學生的品格及信仰教育,教會將主日學時間改為每周五晚上6點實施,[3]主日學服事同工群正式由教會的文欽執事、佳音老師、多元劉伶妃老師、陪讀班洪佳宏老師、謝武君兄、及筆者共同服事。

此外,從2008年起,路上教會開始舉辦兒童寒暑假營會。

2008年1月,我們和草湖長老教會合作,筆者邀請過去曾實習過的高雄新興長老教會8位青年,來帶四天三夜的兒童冬令營。約有50位主日學學生跟路上國小學生參加。

2008年8月,我們還是跟草湖長老教會合作,筆者透過當時的男朋友—陳澤胤邀請他所服事的台南錫安長老教會9位青年,來路上兒童夏令營,這次活動移師到路上國小舉辦。約有55位主日學學生跟路上國小學生參加。錫安青年在活動期間一律住在教會牧師館,少契4名學生也加入學習服事的行列。

2009年1月,我們繼續跟草湖長老教會合作,這次輪到草湖教會主辦,筆者帶12位主日學學生到草湖參加4天兒童冬令營活動。

2009年7月,筆者透過高雄大專輔導陳麗華傳道,邀請13位大專生來帶領兒童夏令營活動,活動期間大專生也一律住在牧師館內,少契學生也共同加入學習服事的行列。此次活動約有52位主日學學生跟路上國小學生參加。值得高興的是,主日學學生參與的比例提高了,而且少契參與學習服事的學生也增加到5位。

  1. 家庭探訪

路上教會的信徒最熱衷傳道人可以去他們家探訪、禱告、用餐。路上教會上一任傳道師非常勤於探訪,每周探訪五位甚至更多信徒,一個月就輪完一次,且每個月的第四周都邀請長執陪同探訪。筆者就任後,有信徒表示可以減少探訪次數,一周探訪兩戶就好,兩個月輪完一次。筆者衡量過教會事工後,採納該信徒的建議,並刊在周報中,讓信徒知道本周輪到哪個家庭被探訪。

筆者對探訪事工比較憨慢,早期很害怕探訪、不知道探訪中要跟信徒分享甚麼。後來請教過中會幾位牧者,建議筆者可以在探訪時,帶聖詩陪信徒一起吟詩、讀啟應文、禱告,也可請信徒拿家裡的照片出來分享故事,加上牧者建議,探訪不要超過半小時,因此筆者後來才漸漸知道如何探訪。

筆者認為,探訪有三點很重要的功課:

  1. 要預備心。禱告是預備心很好的方法,此外,也要預備幾首聖詩、經文,跟信徒分享。
  2. 要事先禱告。禱告可以幫助探訪者在探訪中有智慧回應信徒的問題。
  3. 要守口如瓶。信徒對傳道所說的事情,傳道不要再”過話”給其他人知道,上帝除外。

筆者至今還在學習這三點探訪的功課,有時隻身去探訪比長執陪同,信徒更願意敞開心跟筆者分享心事及代禱事項。這也代表信徒對傳道人有非常大的信任感。

  1. 培訓司琴同工

路上教會僅有一位司琴同工,即現任執事黃佳音。2008年教會開始申請到陪讀班的補助經費後,利用這筆經費請佳音執事教6位學生鋼琴,並邀請學生在主日禮拜中可以司琴。但是學生每每遇到困難的曲子時,總輕易的放棄、或者平時沒有養成練琴的習慣,因此,學生進步緩慢,也幾乎都放棄繼續學琴。

  1. 長執共同分工

路上教會長期都依賴傳道人,一旦前任傳道離開,教會的事工就延宕或停止。筆者早期也是校長兼撞鐘,一人身兼數職,服事得相當辛苦及無力。多次跟長執會溝通後,長執在2009年也開始做分工,有分財務、關懷、教育、總務等組織,因此教會事工在討論及執行時,漸漸地就能交給負責該組的長執,減輕不少重擔。



[1] 張少琼編,《長者查經課程》,(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05)。共十六冊,每一冊均有12課,有教師本跟研讀本(學生手冊),內容簡單易懂,是一套很適合長輩的教材。

[2] 所謂分班教學,就是讓學生分班寫主日學學生課本。但是當時僅有筆者一位老師,我們就只好在同一間教室內寫分班課本,方法是請學生按照年級圍坐在教室內。

[3] 教會將主日學時間訂在禮拜五晚上六點,原因是禮拜五晚上學生最不想寫作業,加上周一~周五學生都在教會寫功課,已經缺少家庭生活的時間了,實在沒有必要堅持把主日學教育放在周六下午,因此教會主日學同工決議將主日學時間挪至禮拜五晚上六點,周六讓學生留在家裡,有更多家庭時間、使家庭功能能彰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