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某基督教社福機構的活動。席間區分「來賓席」跟「貴賓席」。
我發現自己對「來賓」跟「貴賓」很敏感,更好奇究竟這個單位是怎樣在區分「來賓」與「貴賓」。

根據我的觀察,主辦單位把大額奉獻的個人或單位、長年累月貢獻一己之力的志工、縣市政府首長、某總會議長、某中會議長、某某董事、某某院長......視為「貴賓」,因此,主辦單位在這些貴賓的身上不僅別上美麗的胸花,更是在介紹貴賓時,一定要特別唱名一番,而且深怕漏念、失禮。

至於來賓,老實說,我還真不清楚這個主辦單位的定義。

記得我過去在辦活動時,總是無法免俗,要邀請這些「有頭有臉」的達官貴人、高官貴婦出席活動,
為的是什麼?
一來,記者會賞臉。
二來,有面子。
三來,充場面。

但是,總有幾位記者朋友,他們要的新聞不是這些大頭的臉,而是更希望我們主辦單位提供更感人的畫面、更激勵人的故事,藉此溫暖這個幾乎快要僵硬掉的台灣社會。因此,這幾位記者朋友的鏡頭所捕捉的畫面,不再是那些我們為這些「有頭有臉的貴賓們」所「安排的感人畫面」,而是從「默默無名的來賓中」捕捉「剎那間舉手投足的自然互動」。

我相信有一天我仍然必須要到處公關、找資源、辦活動......,希望經過神學洗禮過的我,時時記得回過頭來批判自己的所作所為,用心的眼光與新的術語,介紹每位在神眼中都同等重要的「貴賓」。

我如此衷心的盼望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