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彰化音樂河協會邀請我們課輔班至他們的餐廳用餐。

席間,學生被問及「為什麼你們那個地方叫做路上?」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學生也不知道。怎麼辦?就上網查囉~

以下文章出自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hng-goan/lou-siong-chhu.htm


 

康原
(
康原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原載《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252

 

 

從七字歌仔來看「路上厝」的開發

芳苑鄉有一村莊叫「路上厝」,位於芳苑街的東南方約四公里包括路上、路平、三成、福榮四村。這個地區以姓謝的居民多,芳苑居民陳再得先生,用七字歌仔來記錄村莊的開發情形,這首「路上厝」的歌寫著-

路上姓謝十八祖,初來海邊咧牽罟。

火燒菇寮想無步,路尾看破著改徒。

歸陣兮人巡過東,一片菅草白茫茫。

發現一條林投巷,這裡地理無相同。

巷內小路有人行,北面林投親像城。

從遐打平卡有影,起寡草寮蓋孤坪。

厝煞蓋在路面頂,路煞變佇厝下面。

共講路厝無人信,唔閣事實好證明。

路過兮人無外劑,獨有舊社透新街。

目的惦這欲耕地,目前經費有問題。

想要耕地本無到,大家相招鑄犁頭。

台灣全島鑄透透,大家阿咾伊真賢。

路上兮人肯打拼,有錢什麼攏唔驚。

伊鑄犁頭兼補鼎,補鼎路上尚出名。

大家共同拼一睏,身軀多少攏有袸。

返來耕地才有本,有人蓋厝兼結婚。

有兮耕地兼蓋厝,無本暫且惦彼龜。

鹿寮乎招無外久,越頭回來開園區。

東爿耕到大圳底,西爿將近到新街。

頂面耕到崎仔齊,南面耕到魚寮溪。

早起出門還有星,中晝唔驚日頭硬。

夜方返來大夜暝,吃一頓熟二頓青。

姓謝個個真康健,出門喝休葛連天。

三戶姓詹人真訕,聽得頭殼會槍煙。

四箍輪返攏姓謝,酒提來喝刺夯夯。

惦此實在真壞站,歸氣換位去賺吃。

彼陣定名路上厝,訓練宋江好功夫。

文官武職兩面有,面對周圍二五都。

那是每次欲出陣,攏總有請一仙神。

有看戰甲無看面,對方看久頭趙暈。

庄頭團和人就壞,路上出名從此來。

從彼時陣到現在,代代攏有出人才。

此歌仔唸出路上村,姓謝先民出來開墾的生活情形。若依《謝氏大族譜》後寮派謝姓寶樹堂重修族系紀序的記載:「泉州同安縣馬巷廳十二都翔風里并頭堡後寮鄉,傳事至七,於清朝乾隆庚辰年間,有朝公暨八世誇公、標公、建公、群公、欽公乃先後攜眷渡台,住居彰化縣二林保路上厝,務農為生。」(見謝森林《謝氏大族譜》,頁1)依地方耆老說:謝氏祖先遷入路上厝以前,當地已有姓曾人家居住,所以傳說當地是「曾厝」。(見《芳苑鄉志‧歷史篇頁71),所以歌仔中才有「三戶姓詹人真善,聽得頭殼會槍煙。」的說法。

依此歌仔「路上厝」地名由來,是因為房子蓋在路面上,而不是如洪敏麟先生在《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之記載「路上厝地名由來,於往昔濱海地域番仔挖,經新厝抵二林,道路上之村落而得名。」撰寫《芳苑鄉志‧歷史篇》的魏金絨先生也說:「這個說法值得商榷,依今天的地理形勢來看,由番仔挖(芳苑街)通往二林,有三條路:一、從芳苑街沿斗苑路往東直走,可到二林,路程約七公里。二、從芳苑街先沿斗苑路往東,再從上林路南下,經頂部仔、隙仔庄、路上厝,然後抵二林,路程較遠,大約九公里。三、從芳苑街沿台十七線道路南下,到新街再往東經新厝、路上厝,然後抵二林,路程在10公里以上。從道路的遠近來說,從芳苑要到二林,沒有必要繞經新街、新厝、路上厝這麼遠的道路,所以路上厝是因道路而得名,但該道路應該不是從番仔挖經新厝通往二林的路。」又說:「……路上厝通往大城鄉豐美村的姑寮路…這條路與路上厝地名有關。其實從路上厝沿姑寮路往西南方直走,可以到達外五間寮(大城豐美村),而外五間寮南方約三公里的路程,就是西港(大城鄉西港村)。西港乃是清朝乾、嘉年間的三林港街。如果從三林港街通往二林街,那沿姑寮路再接上林路,應該是最近的路。路上厝庄就在姑寮路接上林路的轉彎處,所以也可能是以這條路而取名的。」看了這樣的說明與這首七字歌仔,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路上厝」地名的由來吧!

歌中有句「訓練宋江好功夫」是指「路上厝振興社鐵武團(宋江陣)」,據說謝姓祖先隨鄭成功來台後,就創設武館,主要是防患土匪。據說謝氏居民利用農暇期間,模仿水滸傳水物,操練十八般武藝,禦外侮、防盜賊,稱之宋江陣。陣頭大,功夫好,因此「頂港有名聲,下港真出名。」(見《彰化縣曲館與武館》,頁202,林美容)

路上厝的武館是祖傳,先民在農耕之餘,把庄中的子弟兵,集中起來習武或練曲館,而宋江陣具有約束力,庄上老一輩找囝仔來練武,是不去不行的,而宋江陣需要的人數很多,其武術操練起來也有相當困難,若不團結是很難練成功,於是造成村莊上生死與共,而師父又是村莊的長輩,因此能一脈相承。

「文官武將兩面有,面對周圍二五都」,這句話說明路上厝,不僅出文官,也出武功高強的人。從1815年後,史書上記載有謝南濬、謝邦專、謝南光、謝蚶目、謝彪、謝悅、謝宗、謝水堯……等,可說人才濟濟。詩後句「面對周圍二五都」,這裡所謂「二五都」本指泉州府同安縣洪姓的嶝山與柏埔,加起來共二十五都,但謝姓的因武功好又團結,並不懼怕他們,謝姓把洪姓比成芝麻說:「二五堆()打無一斗」,後來演變成芳苑的地方俗語。形容人多不一定能成事。後來王功地區的陳林械鬥,王功四周的陳姓聚落,會集二十五庄,來攻打王功林姓,卻無法攻下王功,於是套用這句俗諺。

從陳再得先生吟唱的這首七字歌仔,了解謝姓先民在「路上厝」生活的情形,歌謠也扮演記錄歷史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ihong 的頭像
    elihong

    格子坊

    eli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