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師:AA,為什麼你罵起三字經來這麼順、這麼有氣勢?
學生:我本來就會的。
老師:本來就會的?
學生:我跟我爸學的啦!

老師:BB,為什麼你這麼小年紀就會抽煙?
學生:我學我爸的啊!
老師:那是你爸爸給你煙抽的嗎?
學生:不是,是我哥哥。

老師:CC,抽煙很快就會死蹺翹ㄟ,吃檳榔也會得到口腔癌歐!
學生:可是我爸爸也抽煙、也吃檳榔,他為什麼現在還活著?
老師:......

學生很愛罵三字經、很愛抽煙、甚至是吃檳榔。

他們說本來就會罵三字經,這個「本來」的意思,全都是因為從小就聽爸爸在罵,耳濡目染之下,學生就學起來了。接著,教會成為他們練習罵三字經的地方,我只要一管他們,一對他們兇,學生三不五時就會用三字經跟我嗆聲,越罵是越順口、越有氣勢!

學生這陣子很愛躲在教會廁所內抽煙。問他們為什麼要抽煙?答案同上:「學爸爸的。」但是爸爸不會拿煙給他們抽,是哥哥給他們煙的,哥哥一樣是學爸爸抽煙,只是因為哥哥已經上國中了,有很多管道可以拿到煙,沒有人告訴過他們「為什麼抽煙不好?」因此,一個模仿一個,即使學生不喜歡煙味、覺得抽煙「苦苦的」,但是他們還是要抽,因為大人們都這樣子做。

在鄉村牧會生活,遇到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學生會「有樣學樣」。
學生把從家長、大人身上所模仿來的習性帶來教會,一旦我告訴他們:「為什麼抽煙不好?抽煙、吃檳榔會讓身體生病!不能罵髒話的理由......」他們會予以反擊,甚至更故意做給我看,並且大聲告訴我:「我爸爸都這樣,為什麼我不能學他們?」

我相信要真正改變這些學生的習性,要從他們的家庭先著手改變。
但是,我該怎麼跟學生的家長說:「請家長以身作則,給學生一個好榜樣。」?
說真的,我還真說不出口。

這邊的男人,一個個都是作工的人。
講話沒有帶「三字經」,就好像煮菜沒有放鹽巴、加味精。
嘴巴沒有叼根煙、嚼檳榔,就好像吃火鍋少了沙茶醬、大蒜、辣椒來佐味。

先前學生AA跟我說:「老師,我現在沒有抽煙、吃檳榔,但是長大我以後還是會抽煙、吃檳榔。」
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這裡的大人都這樣啊!我爸爸這樣、隔壁的阿伯這樣、誰誰誰都這樣啊!」


我應該是要「融入」這裡的文化,讓學生繼續有樣學樣地模仿大人?
還是選擇「改變」這裡的文化,一邊教育學生、一邊被學生反(攻)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ihong 的頭像
    elihong

    格子坊

    eli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