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早去拜訪教會的窗執事,她已經75歲、但是還在繼續務農、看起來只有60來歲。
我很喜歡跟她在一起,純樸~沒有壓力。
閒聊中,我們聊到「糞坑」。
她說,以前的時代「便所」都是「糞坑」,而且分兩種:
第一種,糞坑底部設計為傾斜的,為方便人們拉屎拉尿時,容易將排出的排泄物傾洩而出、作為堆肥的肥料。
第二種,糞坑底部沒有特別設計,人們拉屎拉尿時,直接積肥在糞坑,所以,大號或小號下去,很容易會被底下的「有機肥」反噴到。

我被這個話題吸引住了。
呵呵,原因是,我也曾經在童年時,上過這種便所,特別是第二種的。
外婆家位在屏東的農村,我小時候去外婆家時,最怕上廁所。印象中的那個便所,是黑黑暗暗的,而且傳來陣陣的惡臭,每次要去上廁所時,都要蹲好、瞄準下彈,有時作用力太強噗通下去,反作用力也會跟著反撲到我身上,換來一陣噁~~。
後來,外婆家隨著重新蓋透天厝,那個「糞坑」,也隨之進入歷史,不再出現在外婆家。

這段童年記憶已經好久不再出現在我的腦海了。
今天這段記憶被窗執事給喚醒,我也懷念起家鄉的外公外婆、奶奶.......。

另外,我今天也終於懂了,為什麼早期有一句口號說「我不隨地大小便」。
原來就是因為過去的便所太恐怖,小孩子都恐懼上廁所,所幸,就在路旁解決大號或小號,因此,過去的馬路上常見遍地「黃金」,也常飄出陣陣「尿臊味」~所以,學校就在公民與道德這類課程中,教導小朋友「我不隨地大小便」的生活規範,而鄉鎮公所、村辦公室也常製作諸類標語敬告鄉親朋友。

呵呵,鄉村牧會的趣事,讓我又多增加一分見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